
三十年沒見的朋友,在一通電話中成了此生無法再見
的朋友;由朋友轉述告知她得乳癌走了,留下傷心的
家人、親人、朋友。
雖然這年齡依一般人的說法是屬於「不該死的年齡」
但,什麼年齡才是該死的年齡?又該是如何界定呢?
難道「死亡來臨」還會等人的嗎?會等人們做好準備
嗎?又有誰會認為自己是該死的時候到來?
死亡所帶給人們永遠是一種無力抵抗的遺憾,無論他
是好人、壞人、窮人、富人、大人、小孩、老人、、
、,一期生命的結束,所給予身邊的人又有何種啟示
?只有哭泣的聲音伴隨嗎?或是呼天搶地的哀嚎嗎?
活著的人所為他流下的淚水,又能喚回什麼?再多的
不捨與傷痛,仍是無法留住「生命無常」。
想起二十年前父親過世時,當時我沒有掉下眼淚,看
著父親深受病痛的折磨,怎可自私的想留下敬愛的父
親?臥病在床的日子,讓父親深深體會「人生終將一
別」,一切苦樂唯是自作自受,不再期待生命的奇蹟
;就這樣,父親對世間的情不再依戀不捨,父親沒有
割捨不下的親情牽絆,走得安詳自在;父親的離開,
讓我探討生命的永續之處何在?
「死亡」是每個人都需面對的課題,我們該是如何來
修這學分呢?可別被「死當」了還渾然不知,這學分
是無法補考的;沒過,走了不知是否還有機會再來?
過了,就走得心甘情願安然自在。
0 回應此文:
張貼留言